義隆(2458)遇上傳統產業淡季
股價照漲!有什麼好事嗎?
自 11/02 股價爆發性的創高後,目前呈緩漲走勢。
義隆(2458)於 10/31 公布財報:
單季營收 21.6 元,季增約 15.7%
稅後淨利 4 億元,季增約 37%、年增約 60%
EPS 0.96 元,創近 12 季新高
單季營收將下修至 18.5~19.5 億元,季減 10~14%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 法人及公司仍持續看旺未來發展
而且也同步漸漸反應在股價上
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快速整理公司資訊
義隆目前主力營收為「觸控 IC」
義隆(2458)主力產品早期以 MCU 及 DSP 為主
之後漸漸演進為「觸控 IC」
PC 週邊 IC 有:滑鼠、鍵盤、觸控晶片
應用於手機、筆電、平板、PC
消費性 IC 有:手寫辨識、電子教育應用、
語音、指紋辨識、計算機 IC
應用於電子字典、語言學習機、DSP、手機與筆電
若以觸控及非觸控產品來分
觸控產品線為觸控板模組、觸控螢幕控制 IC、指紋辨識、
營收貢獻由 60% 上升至 70%
非觸控性產品線則為消費性 IC、MCU、PC 週邊等
營收貢獻為 30%。
公司未來展望:
義隆(2458)近期布局新趨勢產品
除了指紋辨識 IC 之外
子公司「義明」產品 3D 感測晶片
鎖定中國智慧手機品牌
且預計於明年中旬完成人臉辨識研發
另一家子公司「義傳」則與「恩智浦」
攜手瞄準具市場潛力的智慧城市、智慧家庭、
虛擬實境、工業物聯網及雲端等相關領域。
義隆(2458)自 11/01 至 11/16
股價漲幅約 13%,未來走勢將會如何?
跟我打開「籌碼 K 線」
Step 1. 先看籌碼是否集中
→義隆(2458)符合『籌碼集中』特性
籌碼集中特性可由:
a.主力買賣超、b.買賣家數差、c.大戶持股比率
以上 3 點做快速確認
主力買賣超在 11 月後快速攀升
買賣家數差負數為多→籌碼由多數人流向少數人手上
千張持股大戶 由 10 月至 11 月大幅上升約 3%
3 大指標同步顯示籌碼持續集中
Step 2. 是「誰」在動作
→瑞士信貸、台灣摩根士丹利是主角
統計自 2017/4/25 至 2017/11/16 天數共 144 天
為什麼會選這段區間呢?
因為 11 月主力「瑞士信貸」
所以將期間拉長觀察
從圖中可以發現
主力還有「台灣摩根士丹利」(大摩)
他們 2 家開始買股票的時間相當接近
我整理出 2 個觀點:
1-股價由瑞士信貸與大摩 2 家主力控盤
區間買超張數合計 34,631 張
約佔前 15 大主力中的 44%。
2-2 家主力輪番上陣拉抬股價
【4 月到 8 月】的主力老大為大摩
11 月則為瑞士信貸領頭上攻
買超量佔前 15 大主力買超的 45% 左右
而且光自己一家就抵過 賣超前 15 大券商合計的 9,847 張。
統整以上,在這 2 家「關鍵券商」的 11 月買超力道強勁下
股價有再創高的潛力存在
除了須特別注意他們的買賣動向之外
還需要注意往下 Step 3 的重點,請接著往下看↓
Step 3. 股價還有其它壓力或支撐嗎?
→長線支撐為 47.04 元;壓力為 56.4 元
「分價量統計表」用來觀察成交量大的價位情況
當成交量最大或相對大的價位 > 股價
就意味著股價上漲會遇到「壓力」
但反過來說,當股價突破壓力
這股壓力就會形成一股「支撐」
11/02 跳空長紅突破相對大量區價位上緣的 47.04 元
同時它也是過去 2 次(2015/12/23)、(2017/07/27)
股價上攻的巨大壓力,目前轉換為「支撐」
另一方面,股價上檔壓力
可能來自於 2015/03/19 的高點 56.4 元
再不久就會遇上,若能突破後市可期!
如何在 11/02 找到義隆(2458)?
→ 4 步驟就搞定
股價漲跌的基本元素,終究回歸於「籌碼」
要找出籌碼好且具飆股潛力的的股票
Step 1-點【籌碼選股】
Step 2-點【密技交流】
Step 3-點【排行】
Step 4-點【短中長籌碼集中表態股】
結論
2. 公司未來展望:
a-預計明年中旬完成人臉辨識
b-瞄準智慧城市、智慧家庭、虛擬實境、工業物聯網及雲端等相關領域。
3. 由主力買賣超、買賣家數差、千張大戶持股比率
4. 主力為「瑞士信貸」及「台灣摩根士丹利」
在 11 月買超力道強勁下,股價有再創高的潛力存在
5. 長線支撐為 47.04 元;壓力為 56.4 元
選對股票有多重要呢?如下圖↓↓↓
馬上打開 ►► 籌碼K線
透過「籌碼」細節再下手,才能大幅提高操作勝率
免費學更多籌碼的應用技巧→http://cmy.tw/005ksv
讓 K小組 親自教你『百萬操作術』!→http://cmy.tw/005Sj1
※ 延伸閱讀:
※ 投資沒這麼難,加入Line@與社團
解決你股票上的各種煩惱(選股、健檢、進出場...)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