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股就跌、賣股就漲
別再把股票砍錯地方了!
有做過投資的朋友大多都有一種經驗
買的股票一直跌,但一停損賣出後就大噴特噴
就像股價在跟自己作對一樣
有時候也許真的運氣不好
也或許主力盯上你,想洗你出去以後再拉股價
但是上面 2 點都無法肯定也不能控制
我們小小投資人可以做的就是
至少不要把股票砍在「不應該砍的地方」
砍錯地方才是真的令人懊悔的一件事
來談談,什麼是不應該砍的地方!
(圖片來源:polygon)、(砍錯價位,心情就像浩克一樣憤怒)
股價的「壓力與支撐」
是比選股更重要的獲利關鍵
再強的股票,再飆的飆股
通常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出量→底部起漲→飆漲→休息→再飆漲→休息→股價轉弱→走向底部
其中的關鍵,就是「起漲訊號」與「轉弱訊號」
如果我們每次投資股票
都能找到確定起漲、轉弱的關鍵訊號
那就不容易會出現,上面所提到的
一賣出股票就狂漲的情況
講到這邊,已經有人認為我在說廢話了吧~
其實我要說的就是,股價的關鍵壓力與支撐
大多數人都有的壞習慣
盲目的追高殺低
當股價上漲遇到壓力
會引起部分投資人的獲利了結或套牢賣壓;
相反的,股價下跌遇到支撐
空單獲利回補或逢低布局的買盤就會進來
但我發現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一種壞習慣
被股市氣氛影響到的時候
買股會買在高點的壓力
砍單會砍在不該砍的支撐
變成盲目的在追高殺低...
找出支撐與壓力
目前市場最常見的 3 種方法
股價的支撐及壓力可以有很多不同方法定義
但市場上約可分成 3 種:
1. 技術面:最常見的均線
2. 籌碼面:主力成本(買均價)
3. 分價量統計:期間成交量最多的價位
以上方法的本質都一樣,就是「投資人的成本」
差別在於目標的對象不同罷了!
原理簡單,使用也簡單
就算是投資新手也懂的「均線」
它是在一段期間中
大部份投資人買進的平均成本
股價在均線上,多方勝
股價在均線下,空方勝
用均線作為支撐或壓力來觀察股價時
需要特別小心,因為每個人都會看這項指標
所以主力可能會鎖定這一點
製造出誘惑我們進出場的「騙線」
在使用時,應該是要配合股票不同的股性
來做合理的進出場判斷!
季線的支撐對這檔股票來說是有效的
假設能進場在最漂亮的起漲點
如果因為後面的拉回、整理就把股票賣出
很有可能就會錯過第二、三波之後的大行情!
當你最信任的「主力」
在關鍵時刻時出手,就可以...
接著是籌碼面,籌碼面原本主張的就是
跟著籌碼最多的「主力」來做股票
所以當你是用這樣的方法買進一檔股票時
就要去注意這個主力的成本價位(買均價)
如果股價拉回整理,正好守在買均價
就可以證明主力是對股價有積極的作法
這時就可假設,或許進場或加碼點已經到了
相反的,如果跌破了,就表示最信任的那個主力
也擋不住洶湧的賣壓,扛不住啦!
(也有可能他根本就沒有要拉股價的意思)
分價量統計表-
清楚表達各價位的成交量
所謂的分價量統計,意思是
在一段期間裡(3、6、12 個月)
將所有的成交量配合價位來顯示
其中有參考意義的就是
最大量的成交價區
與均線相同道理
當股價上漲或下跌來到此價區時
將會遇上獲利了結、解套的賣壓
及逢低承接股票的買盤
在圖中的綠圈,是股價突破前的壓力來源
4 次股價皆挑戰失敗
直到 2018/03/13 以長紅 K 突破後,才轉為支撐
最大量區成形前
要先注意股價上方的「相對大量」
分價量統計表是隨每天量的變化做更新
在遇壓當下,不會出現如此明顯的最大量
所以通常在判斷的當下
是以股價上方的「相對大量區」作參考
圖中上方的大量區從這時才開始成形
通常大量區漸漸成形,股價又無法突破時就要小心了
分價量統計表看起來與均線相似
但它與均線最不同的地方在於
「均線」重價、「分價量統計表」重量
表達了每個價位的成交量
使投資人快速判斷支撐及壓力
快速結論
選股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但選出再強的股票
買錯價位、砍錯價位也都沒用
應該如何找到好的進出價位?
1. 技術面:最常見的均線
2. 籌碼面:主力成本(買均價)
3. 分價量統計:期間成交量最多的價位
用有根據的數據來作進出場的動作
可以有效避免剛買就跌、剛賣就漲的窘境!
K 小組 3 大策略密技
1 招選出 月漲 129% 飆股!
※ 延伸閱讀:
1. 籌碼K線新手入門 系列文
2. 籌碼K線實戰運用 系列文
3. 籌碼選股系列文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